遭遇多起發自美、印的貿易摩擦
通常來講,狹義的貿易摩擦指WTO允許成員方使用的反傾銷、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三種貿易救濟調查手段。廣義的貿易摩擦除了上述手段外,還包括知識產權糾紛(典型的如美國“337”調查)、綠色、環保或勞工標準、反壟斷、國家安全調查等,某些措施已超出WTO的授權范圍并廣受詬病,但措施使用國卻我行我素,棄國際貿易規則于不顧,濫用各種手段,使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。
從貿易摩擦類型來看,2018年我國醫藥產品遭遇4起貿易救濟調查(見表1)。另外還有3起2017年發起、延續至2018年的貿易救濟調查(見表2)。
此外,美國根據301調查結論,先后分三次宣布對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約200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關稅。經過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(以下簡稱醫保商會)和有關醫藥企業的共同努力,目前美方最終實施的征稅清單已經排除了原料藥和制劑產品,僅保留了27個醫療器械類產品,這些產品大部分為核磁共振、CT、超聲、直線加速器、心臟起搏器等先進醫療設備。目前,中美雙方仍然在就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問題進行密集磋商和談判。
此外,我國維生素C產品還在應對來自美國的反壟斷司法訴訟案。該案已歷時10余年,2018年經歷了美國最高法院的再審和二審法院的重審。我國涉案企業仍在積極應訴,努力抗辯,維護自身正當權益。
美國貿易保護手段多、應對難
分析上述貿易摩擦可以發現,涉案產品多為原料藥,個案案值不高。2018年,我國醫藥產品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涉及的原料藥包括撲熱息痛、氧氟沙星酯、葡萄糖酸鈉等。案件數量較少,案值金額也不算高,涉案企業不多。如美國對我葡萄糖酸鈉發起的反傾銷案,在美方統計的調查期內,我方出口金額約436萬美元;甘氨酸案,在美方統計的調查期內,我方出口金額約110萬美元。
美國貿易保護手段多、應對難。美國立法完善,貿易實踐經驗豐富,貿易保護手法多樣,應對美國貿易摩擦殊為不易。
美國對我國醫藥產品發起的傳統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呈高發態勢。2018年我國醫藥產品遭遇的貿易摩擦中,有3起是美國發起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。由于美國長期在反傾銷中采用“替代國”的做法計算我產品傾銷幅度,在反補貼調查中也使用大量不合理做法,人為大幅提高我產品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稅率,給我國企業造成沉重負擔,有些企業甚至被迫退出了美國市場。
同時,美國發起的“337調查”也居高不下。“337調查”是美國對我醫藥產品調查的一種重要手段,其主要涉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。由于醫藥產品的知識產權問題復雜、難點較多,容易成為“337調查”的目標。
反壟斷訴訟程序冗長、耗時久、成本高。如維生素C反壟斷案已耗時10余年,最初的幾家涉案企業不堪重負,或被迫支付巨額美元與原告方達成和解,或被迫退出美國市場。仍在堅持的企業負擔沉重,壓力巨大。
警惕印度反傾銷調查蔓延
中印同為世界原料藥大國,雙邊醫藥產品貿易較為熱絡,也是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。值得關注的是,印度對我醫藥產品發起的貿易摩擦以傳統的反傾銷手段為主,且有蔓延趨勢:
一是相關措施“日不落”。根據WTO的一般原則,貿易救濟措施只是對受到損害的進口方國內產業提供臨時性的救濟,措施通常不超過10年。但在撲熱息痛反傾銷案中,印度自2002年對我國出口的撲熱息痛征收反傾銷稅以來,該措施已持續16年,且經過日落復審仍有可能繼續維持。
二是貿易保護措施以反規避調查形式向原料擴展。貿易摩擦的一個特點是,會引起產業鏈的連鎖反應。如印度于2017年12月10日宣布對華氧氟沙星羧酸實施反傾銷措施后,又于2018年5月4日對生產氧氟沙星羧酸的主要原材料——氧氟沙星酯發起反規避調查,意圖將反傾銷措施從被調查產品擴展到其原材料。
三是印度可能對我醫藥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。印度已有對華產品開啟反補貼調查的先例,鑒于中印兩國的激烈競爭,以及印度對我醫藥產業發展的關注和警惕,不排除印度在適當時機對我醫藥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可能性。相關企業應該密切關注動向。
· | 互聯網醫藥風口搶進 | 3月30日 |
· | 醫藥電商中的“暴發戶” | 2月28日 |
· | 數字醫療人才“內虛” | 2月11日 |
· | 醫藥電商第三方物流欲“插足” | 2月6日 |
· | 藥企積極擁抱網上藥店 | 1月27日 |
· | 未來5年移動醫療價值或達百億 | 1月16日 |
· | 醫藥電商且行且觀望 | 1月12日 |
· | 網售藥品第三方平臺哪家強 | 1月9日 |
· | 好藥師:單體藥店網售促醫藥O2O地域化 | 1月5日 |
· | 醫藥電商發展期 賣藥真能照搬打車模式嗎? | 1月5日 |
· | 醫藥兩大認證大限將至 | 4月13日 |
· | 互聯網醫藥風口搶進 | 3月30日 |
· | 觸網滿足公眾需求 | 3月25日 |
· | 北京:超六成患者選擇“預約就診” | 3月19日 |
· | BAT戰場之醫療篇:跑馬圈地 | 3月19日 |
· | 移動醫療能破解看病難嗎? | 3月17日 |
· | 遠程醫療被指收費偏低 | 3月17日 |
· | 2014年醫療健康為美回報最高行業 | 2月28日 |
· | 諾華日本子公司面臨停擺威脅 | 2月11日 |
· | 2015年亞洲醫療器械市場發展預測 | 2月10日 |
· | 印度的藥價為什么這么低? | 2月9日 |
· | Tuomaz去年從新型傳感器獲利 | 2月6日 |
· | 第一三共制藥蒙陰云 | 1月26日 |
· | 新加坡打造亞洲腫瘤免疫療法中心 | 1月26日 |
· | 醫藥兩大認證大限將至 | 4月13日 |
· | 互聯網醫藥風口搶進 | 3月30日 |
· | 觸網滿足公眾需求 | 3月25日 |
· | 北京:超六成患者選擇“預約就診” | 3月19日 |
· | BAT戰場之醫療篇:跑馬圈地 | 3月19日 |
· | 移動醫療能破解看病難嗎? | 3月17日 |
· | 遠程醫療被指收費偏低 | 3月17日 |
· | 中關村大為國美系布局醫藥籌碼? | 4月13日 |
· | 恒瑞醫藥:進入新藥及仿制藥產品爆發期 | 4月10日 |
· | 臺城制藥4.6億收編競爭對手 | 4月10日 |
· | 北京發布醫院人才培養三大計劃 | 3月19日 |
· | 給移動醫療搭建好國家平臺 | 3月17日 |
· | 創新促銷:細微處見威力 | 3月9日 |
· | 花紅藥業:九成藥品有降價空間 | 3月9日 |
· | 什么是遠程開票? | 6月19日 |
· | 什么是在線采購? | 6月18日 |
· | 什么是對帳系統? | 6月18日 |
· | 遠程開票具體使用步驟 | 6月18日 |
· | 在線采購具體使用步驟 | 6月17日 |
· | 對帳系統具體使用步驟 | 6月17日 |
· | 業務員銷售系統 | 6月17日 |